【奋斗者·正青春】青藏线上的“唐古拉之鹰”

时间:2022-06-04 来源: 央广网 责任编辑: 李荣

  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出发,踏上青藏线,矗立在路旁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这样一组数据——昆仑山口海拔4768米、不冻泉海拔4500米、五道梁海拔4415米、沱沱河海拔4600米、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

  同样在这条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线上,活跃着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60余名线路检修人员,他们克服高寒缺氧、强紫外线、风雪冰雹突袭等困难,完成青海境内613公里输电线路的检修任务,保障青藏两省区清洁能源安全稳定输送,他们被称为“唐古拉之鹰”。

  虽至小满时节,可青藏线上依旧有狂风暴雪……

  海拔4415米的五道梁所处的位置很特殊,其正北方向是昆仑山,正南则是唐古拉山。在这里风大且猛是出了名的,人们戏称:它一年只刮一次风,从大年初一刮到大年三十。

  52岁的贾延鸿是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格尔木运维分部副主任,是此次年检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年检启动前,贾延鸿带领团队对柴拉直流输电线路历史遗留缺陷及新发现缺陷进行全面梳理,指导编写年检方案,从人员分工、工器具准备、安全措施落实、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细致筹备。

  作为现场安全监察组组长,贾延鸿忍受着高反带来的身体不适,与20名检修人员同吃同住五道梁驻地,督促现场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统筹保障检修人员生产生活。

  每天,贾延鸿都要来回奔波三四百公里,到多个作业点进行安全检查,对每个现场作业关键工序、安全措施、技术措施等的落实情况进行细致督查。

  “多烧点热水,让大家回去后就有热水喝,还能泡泡脚。”从现场忙完回驻地的路上,他提前打电话给运检站的负责人进行细致叮嘱。

  每天晚上,他会到员工宿舍与大家聊会儿天,问问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关心大家吃得怎么样、身体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高海拔环境下,贾延鸿几乎每天只能睡4小时。

  被誉为“生命禁区”的沱沱河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全年平均气温4.6摄氏度。

  “小付,你脸色怎么这么差,哪不舒服?”5月18日,在位于沱沱河地区的一个电力塔下,作业人员陈生强一下塔就发现小组负责人付新程状态不对。

  “没事,就是有点头晕、恶心。”付新程回答。

  “还没事呢,你这是高反了,赶紧上车,先吸点氧。”陈生强焦急地说。

  在车上吸氧20分钟后,付新程的不适感减退了一些,他宽慰大家道,“不用担心我,就是昨晚没休息好。”

  “95后”的付新程是“唐古拉之鹰”光明天路运维班的一员,这是他第6次参加年检工作。

  此次年检,他所带领的第五小组负责沱沱河至雁石坪区段的输电线路,因为该段线路途经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地区,他们每天除了开展线路检修外,还要对铁塔下方植被恢复及生长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

  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地面被草甸、植被覆盖,为了避免行车破坏植被,他们每天都在铁塔间徒步行走开展检修工作。工作中还随时会与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相遇,他们会主动避让这些“高原精灵”,不打扰它们的正常活动。

  海拔5000米,可可西里东南,气候酷寒,人迹罕至,这里是风火山,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就位于此处。

  “通知塔上的人抓紧时间收拾工器具,尽快下塔。”5月19日,现场工作总负责人王国鑫在结束了上一组的安全监督工作后,赶往海拔5000米的风火山地区,刚一下车,他就对1266号塔下的第六组负责人应洪喊道。

  在行车途中,王国鑫发现不远处的天空悄然聚起了团团阴云,以他守护这条线路十一年的经验,极有可能马上会降临大雪或冰雹。

  王国鑫疾步走到塔下,一边紧盯着塔上人员的动作,一边关注着天气的变化。

  “大家收拾好工器具,抓紧时间上车。”塔上人员下塔后,王国鑫一边帮忙收拾安全带,一边催促道。不一会儿,大风肆虐,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此次年检输电线路总工作总负责人王国鑫是“唐古拉之鹰”光明天路运维班班长,自2011年参加工作一直在高海拔地区从事输电线路运检工作。

  作为总负责人,除了负责各个现场的安全督查,王国鑫还要根据每日现场天气情况灵活调整各小组作业内容,统筹推进年检工作。每个深夜,他都忙着伏案梳理各组工作进度、人员身体状况以及需要协调的事项等,并及时关注青藏线沿线各地的天气情况,安排调整次日的工作任务,确保年检工作按照计划有序推进。

  “现将明日各组检修计划调整如下,请各组负责人明日根据计划开展工作,如遇问题及时与我沟通。”当王国鑫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出这条消息时,时间已经接近凌晨1点了。

  时至今日,当人们说起青藏线时,会用这些词汇来形容:无人区、暴风雪、缺氧、高海拔……即便如此,“唐古拉之鹰”依旧奔走、工作在青藏线上,年复一年。(记者樊永涛 通讯员张璞、柴庆丽、谢莉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