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银行就“彩礼贷”深夜致歉:直接责任人停职 严查整改深刻反思
“彩礼贷”营销海报刷屏网络数日后,3月18日深夜,九江银行官网微博发布“致歉声明”,对“彩礼贷”事件进行官方回应。
声明中,九江银行表示,对于近日该行“彩礼贷”引起网络热议深表歉意。目前,该行已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停职处理,对部门负责人给予记过处分,并对相关转发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该事件还暴露了九江银行合规意识和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九江银行表示,将深刻反思,并持续严查整改,不断完善内控管理,规范金融营销行为。并恳请社会各界继续监督。
据悉,近年来不少银行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消费贷。如此前的“出国贷”、“新婚贷”、“二胎贷”等,以及近日上热搜的“墓地贷”。对此,行业人士表示,无论换上什么新的外衣做噱头,上述产品本质上都是消费贷。金融机构在创新开拓新消费场景时,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充分考虑风险把控问题。“比如彩礼贷如何对资金流向进行管理。若新人以彩礼之名将资金用于买房,银行能否及时监控到?”
此外,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应当是银行宣传推广活动的底线。根据银保监会2月刚刚颁发的《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银行保险机构应承担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经营,重视声誉资本积累。行业认为,此次事件为银行业敲了警钟,各机构须对“引发声誉事件的产品设计缺陷、服务质量弊病、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展现真诚担当的社会形象。
发酵多日“彩礼贷”事件有了官方回应
“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 3月16日,一张关于九江银行“彩礼贷”产品的宣传图在网络上传开。图中内容称,贷款额度最高达30万元,最长可贷1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可以用来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家电等。申请条件为22周岁以上用户,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及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这一刺激人眼球的产品一经报道就引发网友的热评。有网友指出,“彩礼不是啥好东西,银行推出彩礼贷在宣扬什么?”还有网友担忧,“一旦和贷款扯上关系,彩礼就会被推上更高的高度,这才是坑。”
此外,“彩礼贷”还遭到了多家官媒的点名批评。例如,新华网评论称:“彩礼贷”这种玩意儿,连宣都不要宣。央视网评论称:彩礼贷”是对社会陋习的煽风点火。人民日报“侠客岛”评论称,银行逐利无可厚非,但有些钱不该赚,尤其是不该盯着掏空年轻人口袋的目标去赚。
记者扫描该“彩礼贷”海报上的二维码,跳转页面显示的却是一款“零钱花”产品。页面信息显示,产品借贷金额最高30万元,借款期限最长为1年。据悉,“零钱花”是九江银行的一款“为消费用途的个人专属定制”的消费贷产品。此外,除这张海报之外,记者在九江银行官网等其他渠道中并未发现“彩礼贷”的任何资料。
就“彩礼贷”的产品详情,记者电话咨询了九江银行客服。银行客服人员并未直接回答该款产品的任何信息,仅回复称:“这个事情银行将进行核实,后续请关注。”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客服也委婉的拒绝传达,仅表示“已登记媒体信息,后续将有专人进行回复。”
“彩礼贷”在舆论持续发酵多日后,3月18日晚23时许,九江银行官网微博号发布“致歉声明”表示,近日,该行“彩礼贷”引起网络热议,对此该行深表歉意。据介绍,目前,九江银行已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停职处理,对部门负责人给予记过处分,并对相关转发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
九江银行称,对暴露出来的合规意识和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该行将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并持续严查整改,强化合规意识,不断完善内控管理,规范金融营销行为。同时,九江银行恳请社会各界继续监督。
“弘扬时代新风,坚决抵制旧风陋习,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九江银行声明中还对自身社会责任意识不足进行了反思,表示该行将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同时立足金融本源,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能力。
实际上,“彩礼贷”除与社会公序良俗相悖外,以“彩礼”为噱头进行产品宣传也不符合众多法律法规的要求。
资料显示,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广告法》第9条也规定,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情形。今年2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强声誉风险应对处置,“对引发声誉事件的产品设计缺陷、服务质量弊病、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进行整改,根据情节轻重进行追责”。
银行保险机构应承担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重视声誉资本积累。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
消费场景开拓中风险防范放首位
从海报产品介绍可以看出,所谓“彩礼贷”,本质上就是一款消费贷产品。
据悉,近年来不少银行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消费贷。如专门面向出国客户及其近亲属推出的“出国贷”,以及“新婚贷”、“二胎贷”等。近日,云南昆明一陵园还称拟与银行联合推出“墓地贷”,最高能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10年,不需要抵押,贷款人为老人的子辈、孙辈。
对此,央视网评,从“彩礼贷”,到“墓地贷”,这些产品事实上以关爱之名行牟利之实。“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也不符合审慎经营的原则,不符合监管机构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的导向。”央视网评论指出。
这一观点与业内多位专业人士的意见相符合。在转型零售的趋势下,近年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可能是增长势头最迅猛的业务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较2015年末的4.1万亿元增长超1.4倍。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预计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个人消费性贷款(包括购房贷款)同比增长近20%。一家城商行零售部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为争夺市场份额,各家银行都动作频频。例如部分银行调整信用卡透支利率,大力开拓各类消费贷发放场景,加大营销力度等。
这位城商行人士直言,这些换了包装的所谓的“创新”产品,从具体的贷款用途、额度、利率定价和申请方式看,本质上与其他银行同类产品并无太大分别。但一些新场景如果风控手段不足,反而容易出现漏洞。
以“彩礼贷”为例,“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的要求,是银行认为重要的批贷条件,但从产品管理的角度来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难以有效把控,资金的真实去向也并不好核实。海报上划定的贷款用途,要求的是资金是用在结婚前后的消费上。那么结婚时房子也是刚需,若新人拿这笔资金以“彩礼”之名凑首付买房,银行能否及时监控到?
此外,从贷款偿还看,若“彩礼贷”贷款人存在违规使用资金或是逾期的情况,这笔贷款应向一方还是男女双方进行追偿?某法律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即如果借贷时情侣已领证,“彩礼贷”的债务将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但牵涉进家庭纠纷,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如何又将是一个未知数,贷款回收率打问号。
“场景风险叠加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后,金融机构将面临的整体风险会比原先评估的大得多。”一位互联网银行高管坦言。在创新开拓新消费场景时,金融机构应保持审慎,充分考虑风险把控问题。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丰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