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营成不良重灾区:浙商银行去年不良余额增长20% 近七成不良贷款来自长三角
近日浙商银行2020业绩报告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该行总资产余额达到2.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74%,成为又一家资产规模超2万亿元的上市股份银行。
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浙商银行资产质量方面风险进一步暴露。截至2020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170.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98亿元,增幅达20.48%;拨备覆盖率为191.01%,较上年末下降29.7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在长三角地区投放了57.43%的贷款资金,同时这也是该不良贷款规模最大的地区。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余额为114.42亿元,占比从2019年的64.6%上升至67.12%。不良贷款率为1.66%,较2019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在4大展业地区中不良率最高。
据了解,作为总部位于杭州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高,在同业里排在前列。随着资产的扩张,如何在服务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同时,针对各区域经济特点,合理区域授信配置,控制好不良率问题是浙商银行面临的挑战。
资产规模破2万亿,不良双增存隐忧
去年上半年底,浙商银行资产总额为1.99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顺利突破2万亿元,达到2.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74%。相比2019年(9.36%)资产扩张速度进一步提高。
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2万亿元,增长16.26%。
发放贷款和垫款金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从2018年末的51%进一步增长至2020年末的56.9%。3月31日的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披露了几个贷款投放数据,如该行银保监口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18.94%;制造业贷款投放提速,增幅18.71%;绿色贷款增幅45.75%,增幅高于境内各项贷款29.21个百分点等。
记者从官网获悉,面对经济金融新常态,浙商银行确立了“两最”总目标和全资产经营战略。一是“最具竞争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指在服务目标客户过程中体现出比肩一流股份制银行的专业水平;规模体量上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身份相匹配,能够为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浙江省最重要金融平台”, 指成为浙江省代表性金融集团,做省内各级政府、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广大浙商的战略性合作伙伴。
浙商银行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占比均保持业内领先,是该行业务和客户结构的主要特点。但同时,在2020年以来的疫情中,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直面冲击,经营压力和风险压力较大,浙商银行资产质量承压。
据浙商银行副行长兼董秘刘龙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去年以来,浙商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计提拨备额度201.66亿元,同比增长6.69%;不良资产的核销与转出规模为184.45亿元,核销率从2019年的43%提升到2020年的65%。
不过,在加大处置的背景下,该行不良同比仍出现双增。截至2020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170.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8亿元,增幅达20.48%;拨备覆盖率为191.01%,较上年末下降29.7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72%,比上年末下降0.31个百分点。2018年至2020年,浙商银行不良率出现三连升,同期拨备覆盖率则是连续三年下降。
对此,刘龙解释称,该行的不良贷款基数较小,所以比较容易受到个别企业的影响,“月度、季度的不良率有所波动,全年度不良率整体来看是较为合理的。”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浙商银行公司不良贷款146.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33亿元。公司不良贷款率为1.86%,同比上升0.15个百分点,占比65.8%。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率达6.01%,同比大幅上升了0.4个百分点。
此外,记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底,浙商银行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272家分支机构,实现了对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海西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有效覆盖。
从贷款投放区域来看,浙商银行近6成的贷款投放在长三角地区。同样,该行不良贷款规模最大的地区为长三角地区。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金额为114.42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重从2019年的64.6%上升至67.12%。不良贷款率为1.66%,较2019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在4大展业地区中不良率最高。
对此,浙商银行表示,将“针对各区域经济特点,持续优化区域授信配置,积极防范区域风险,支持区域发展要求。”
上市以来净利润首现下滑,向平台化服务转型
官网资料显示,浙商银行是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2016年3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1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
在资产质量下滑的同时,2020年浙商银行净利润罕见出现负增长。截至2020年底,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23.09亿元,比上年减少6.15亿元,比下降4.76%。
记者回顾往年业绩报告发现,这是浙商银行2016年港股上市以来净利同比首次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浙商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01.53亿、109.50亿、114.90亿、129.25亿、123.09亿,同比增速为44.00%、7.85% 、4.94% 、12.48%以及-4.76%。从趋势来看,该行近5年盈利水平波动下行明显。
从利润表来看,2020年,浙商银行利息收入862.24亿元,比上年增加59.48亿元,增长7.41% ;利息支出491.29亿元,比上年增加35.15 亿元,增长7.71%。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99%和2.19%,比上年分别下降0.14个百分点和0.20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106.08亿元,比上年下降9.35%。投资利息收入180.95亿元,比上年减少23.70亿元,下降11.58%。主要是由于受市场环境影响利率下行所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0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69%。所得税费用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0%。可见浙商银行盈利能力下滑主要受疫情冲击、实体经济景气度下行以及利差收窄等影响。
从同行业情况来看,在大环境影响下,2020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盈利普遍下降,浙商银行同样没能避免这一趋势。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1.44亿元,同比增长11.52%;归属净利润67.75亿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0%。
不过,从目前已披露年报的9家全国性上市股份行业绩数据看,多数银行已实现净利润正增长。9家银行中,招商银行净利润达973.42亿元,同比增加4.82%,增速最高。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均保持了净利润1%-3%的正增长,仅浙商银行以及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净利润下滑。
此外,浙商银行还在资本充足率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截至2020年底,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12.93%,比上年末下降1.3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9.88%,比上年末下降1.06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5%,比上年末下降0.89个百分点。
“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信用风险相对大,二是要降低融资成本,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行长徐仁艳坦言。如何在服务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同时,针对各区域经济特点,合理区域授信配置,控制好不良率问题是浙商银行面临的挑战。
据悉,2020年是浙商银行全面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的首年,该行大力推进平台化业务创新推广。这被浙商银行视为控制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风险的新路子。具体而言,是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介入企业经营场景,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进行平台化业务的扩展。徐仁艳提到,近年来浙商银行的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已开始向平台化转型。披露的数据称,从2018年5月至今,该行平台化服务业务融资总额已超过8000亿元,不良率仅0.15%,新增业务资产质量优良。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丰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