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社区 以真心化解难题——记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陈宏
“陈宏书记又来啦,今天我身体好多了,放心吧。”一大早,93岁的张万美老人家中传出了熟悉又亲切的对话。陈宏站在老人门前,和老人热切地打着招呼,听到老人的回应,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每天清晨,来看看张万美老人,已经成了陈宏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习惯,这看似普通的日常,背后却藏着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2014年,43岁的陈宏经过选派来到兴和县城关镇兴昌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当时的兴昌社区,常住人口12677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较大。为了尽快熟悉辖区工作,他用了3个月时间,走遍了兴昌社区内的24个居民小区,大街小巷、楼栋之间,他敲开一扇又一扇门,与居民亲切交谈,手机步数排行榜里,他总是名列前茅。他的笔记本里,哪家有几口人、遇到啥困难、收入咋样,都被他一一记录。很快,他便对全社区4451户居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尽快熟悉每一户的情况,这样才能真正为大家做点实事。”陈宏说道。也就是在这样的走访过程中,家住兴昌社区对面的张万美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张万美老人是辖区的低保人员,多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一次,经过张万美老人家窗户前时,陈宏发现窗帘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打开,他心中隐隐有些担忧,便试探性地敲门,听见老人含糊的回答声,陈宏赶忙询问才得知老人近日严重感冒,身上没劲儿,起不来床。从那之后,张万美老人家的窗帘就成了陈宏关注的“重点”,每日的“窗帘行动”就成了陈宏必做的事。
老人不识字,行动不便,买药成了大难题。陈宏就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老人吃的药名、剂量、服药时间都记下来。“张大娘,您放心,药我会按时给您送来,您就安心在家休息。”每次去老人家送药,陈宏都会耐心叮嘱。日常他也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去看望老人,到了老人生日那天,陈宏还会带着蛋糕上门陪老人过生日,以往清冷的小屋里逐渐传来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
民生无小事,这份浓浓的情谊,只是陈宏社区工作一个生动而温暖的注脚。多年来,在陈宏的组织带领下,兴昌社区开展楼道清理、道路维修、屋顶漏水等邻里纠纷调解86次,并将老年群体作为服务管理居民的重点人群,每年开展节日走访、生日祝寿等活动150余次,赢得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位于兴昌社区辖区内的宏祥小区,由于建造年代久远,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们对此怨声载道。
如何提升小区环境服务?一场热闹的“议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我觉得小区垃圾清理应加强,不光不方便看着也糟心啊。”“还有这楼道的灯,好多都不亮,晚上走不安全。”社区办公室里,受邀的物业代表、业主代表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治理小区的问题和期望。通过反复讨论研究,陈宏按照“社区+物业+业主”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结合居民诉求和先进典型案例提出整改意见,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引进新的物业公司,在辖区内建立试点,实行“先服务、后收费”模式。
如今,在陈宏多方协调的努力下,宏祥小区焕然一新,道路整洁、楼道明亮、设备完善,居民们的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生活愈发安心惬意。“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人人有答复”这句陈宏坚守的工作信条,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真切可感的美好现实。
“人特实在,办事非常靠谱”“特别负责,超有耐心,给咱社区可解决了个大难题!”每当谈及陈宏,兴昌社区的居民总是毫不吝啬地竖起大拇指,话语中满是赞誉。
居民口中的大难题,是位于兴昌社区辖区内兴和大道一马路到京蒙幼儿园的路段,由于过往车辆频繁碾压,路面破损严重、坑洼不平,雨天积水成“塘”,周边居民出行困难。陈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奔走,经过多番协调,最终由兴昌社区牵头联合各单位对该路段进行修整。施工期间,每日他都坚守在现场,仔细督导每一个施工环节,在各方的努力下,整条道路焕然一新。
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陈宏又开始琢磨着怎么让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好!再来一个”“二人台表演太精彩了”在兴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室里不时响起阵阵喝彩,台下居民看得目不转睛,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一场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体活动,是陈宏带领兴昌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居民精心筹备的成果。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区的关心和温暖,极大地增强了辖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有办完、办好了才能心安。”陈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基层公务员,多年来,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里,把职责扛在肩上。许多个阖家团圆的时刻,他留给家人的是那没来得及吃完的团圆饭、匆匆回望的笑脸以及毅然转身的背影。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忠于职守、担当作为的基层公务员时代风采。
在被授予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后,陈宏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将始终忠诚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的贴心人。”(记者 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