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制宜 淮河两岸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
淮河流域下游,生态良好,春和景明。 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初夏是紫花苜蓿盛开的季节,也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朱顶镇最美的时节。5.6万亩连片苜蓿堆绿叠翠,收割机在草场上游走,人们忙着将苜蓿运往畜牧企业。
朱顶镇作为沿淮地区的行蓄洪区,曾长期“穷于水、困于水”。随着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治淮理念从工程水利提升至资源水利、生态水利。
淮水汤汤千载,曾福泽于民,亦降祸于民。从“解决安全”再到“安全与发展并重”,沿淮人民闯出一条因水制宜、迁建并举、生态优先的发展新路。
从荒滩洼地到“皖北江南”
烟波浩淼、水鸟成群的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两岸游人如织。集防洪保安、生态景观、旅游交通于一体的东、西大堤,如同绿色长龙,守护着颍城安全。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十年九淹的荒滩洼地。
八里河镇,颍上县城南的一个沿淮乡镇,曾是洼地中的“锅底”。“以前淮河岸边打喷嚏的人多了,咱家门口都会发大水。”在八里河镇农民群众的记忆里,年年种麦子涝麦子,种黄豆涝黄豆。
前些年,八里河人兴修水利,掘地成湖,积土为山,将八里河风景区“无中生有”打造成皖北唯一的5A级景区。2019年,八里河风景区接待游客418.04万人次,门票收入过亿元。赵为云在景区内开了一家便利店,一年能收入4万元。
八里河的变迁不仅仅是颍上人与洪水相搏的一个缩影,更是颍上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打好水利牌,做活水文章的有益实践。
目前,颍上一步步实现了从“穷在水上、困在水上”到“富在水上、美在水上”的逆袭。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融资贷款、利用财政奖补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累计完成水利投资超过53亿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治理保护实现双赢。
如今行走在颍上,三步一景、五步一画。曾经蚊蝇丛生的五里湖已是水清岸绿的湿地公园;“九曲十八弯”的颍河故道成为林幽径曲的城中一景……2011年以来,颍上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面积24.3万平方公里。生态是发展的依托,建设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为沿淮人民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从人水争地到人水和谐
54条支渠、151条斗渠、298条农渠、数千条毛渠,密如蛛网,渗入万亩良田,润泽着安徽寿县这座几经兴衰的四朝古都。
寿县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大县,地处淮河、淠河的“洪水走廊”和江淮分水岭,素有“水口袋”“旱包子”之称。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0个行政村中有72个重点贫困村,13.33万贫困人口。
据介绍,寿县人民苦战四个冬春,劈山引水,打通淠河总干渠,百公里外的碧水通过瓦东、瓦西、淠东三大干渠源源不断流入田间。
“现在这里旱不怕,涝不到,全部实现自流灌溉,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亩产比其他地区高出50公斤以上。” 安丰塘镇戈店村种粮大户顾广银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一年毛利达200万元。
数据统计,寿县粮食产量1949年仅16.6万吨,2019年达到176.5万吨,目前是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县之一,农业种植面积达到275万亩。
在寿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戚士章看来,“水害”变“水利”,才能拔穷根。他说:“近年来,寿县以根治水患为重点,从改善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入手,让产业扶贫步入快车道。通过多方筹措资金3.2亿元,实施特色种植、养殖项目682个,扶持贫困户6906户。”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一幅绿色发展画卷正在淮河之滨铺开。
淮河水变清了,儿时的味道又回来了
曾几何时,淮河水污染让两岸百姓饱受辛酸苦痛。
2015年,刚刚履新五河县环保局局长的郭冲力就碰到了一件棘手事。沱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当年汛期,沱河上游泗县地区水位越过警戒线,在未通知下游五河县的情况下开闸下泄,五河县渔民饱受鱼蟹死亡之苦。
“就看到一股股酱油色、带有浓烈刺鼻气味的污水下来了,鱼全被呛死了。”当时给出的调查结果是,上游开闸将水中底泥卷起冲下,使得水中的氧气溶解度降低,加之沱湖小围网养殖密度过大,造成鱼蟹大范围死亡。
随后,两县所在地市宿州和蚌埠签订了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流域内畜禽养殖整治搬迁,工业项目需安装污染防治设备。五河县第一次收到1600万元生态补偿。
从关闭“15小”、出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到开展流域水污染联防、重要闸坝防污调度和生态流量调度试点,25年来,淮河污染防治从未停歇。2018年,用生态补偿模式倒逼责任县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做法在淮河流域展开。上游发展、下游受害的现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域共生发展新局面。
目前,淮河流域实现了上下游和环保、水利部门联防联治。从河南、安徽到江苏、山东,从干流到沙颍河、涡河、沂河等支流……对跨界河流合力监督监测。如果污染物超标,上游将对下游补偿。
有着“淮河鲍鱼”美誉的蚬子,独见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其生长于河底的硬黄土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清明之前,吃蚬最是时节,肉肥而嫩美。“上世纪末淮河污染严重,蚬子近乎绝迹。这几年淮河上又见到捕蚬子的人,儿时的味道又回来了。”尽管目前已经错过了最佳时节,王家坝镇渔民仍旧不忘向记者推荐这一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