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天府都江堰 焕新出彩惠游人

时间:2024-11-03 来源: 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 秦铭明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四川省都江堰市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多年来,都江堰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宝贵的世界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新的光彩。

  守好“三遗之城”历史文脉

  登顶秦堰楼俯瞰千年水利全景,在滚滚岷江水边聆听李冰父子的故事;攀登青城山峻岭,感受青城道韵,看飞瀑流泉不绝……古往今来,青城山与都江堰一直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探秘寻幽。火热人气的背后,是都江堰人对世界遗产千年如一日的守护。

  近年来,都江堰市先后完成了灌口城隍庙、圆明宫古建筑群、安澜索桥内江段等文物修缮工程,开展了青城山、都江堰古建筑群安全消防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

  目前,都江堰市已在遗产地内建立了9处微型消防站以及多处雷电数据采集装置站,建成了数字化指挥中心大数据分析系统、文物建筑安全消防监测系统等数据平台,依托智慧化、科技化手段对遗产地实行全天候监控,杜绝文物安全隐患。

  同时,都江堰市还联合遗产景观规划监测、古建修缮等领域专家,组建“一院一库一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平台,建成10余个非遗传习所、基地等;先后整理出版了《都江堰市文物志》《都江堰市历史文化述略》等历史文化研究成果,通过延续历史文脉和彰显文化底蕴突出遗产价值阐释。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评价说:“都江堰市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去年成功申报四川首批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就是最好的肯定。”

  创新天府文化现代表达

  在一件件文物中探寻文化的宝藏,于一块块碑文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都江堰市在“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下,对世界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都江堰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完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公厕、游客中心等。近年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今年上半年,景区迎来游客54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35%。

  除了景区的门票收入,日益多元的节庆活动也让都江堰市的世界遗产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受到游客的追捧。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江堰放水节是川西平原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近年来,都江堰市持续创新发展放水节文化,通过情景剧形式创新演绎“李冰治水”天府文化故事,游客可以参与竹笼、杩槎治水工具编扎等互动体验项目,使得治水文化可触可感。今年放水节期间,共有17.75万人次游客前往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全市接待游客达66.68万人次。

  “没想到还能和武林高手‘过过招’。”今年国庆假期,江西游客李锐在青城山下亲身体验了青城武术的魅力,“青城剑法、太极拳等经典武术,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好像穿越到了金庸小说里的武侠世界。”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围绕放水节、青城武术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结合“花蕊夫人”等文化IP与故事体系,打造了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都江堰市还制作了历史文化遗产微短剧《水龙吟之川主小爷驾到》等作品,让古老文化以全新面貌呈现给世人,成为天府文化创新演绎的加分项。

  打造“旅游名县”特色品牌

  坐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自然风光的都江堰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了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体系,打造“旅游名县”特色品牌,逐渐成为游客细细品味、深深留恋的“必游之地”。

  近年来,都江堰市围绕“大遗产”“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冰雪”五大IP,精心培育“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25处,创建“新旅游·潮成都”目的地29个、周末精品旅游场景(点位)40个,推出系列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活动及产品,为游客带来“眼前一亮又一亮”的惊喜体验。

  现在的都江堰市,皮影、剪纸、青城太极等各类主题展览、研学活动“周周不停、月月上新”;“前世仙缘·雅韵青城”“都江·夜堰”等系列主题活动和沉浸式夜游项目,让更多的“过境游”变为“过夜游”;规划建设的玉堂窑址、芒城遗址等博物馆群落,即将成为居民们的“乡愁地标”、游客们的“打卡网点”、学生们的“研学课堂”……

  凭借着丰富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旅游服务,都江堰市于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都江堰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6.79亿元,同比增长8.8%;更为重要的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7.5∶64.5,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展现出强劲活力,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都江堰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曾岷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都江堰‘三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具有在地文化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文旅新体验、新产品、新场景,让更多文化遗产蝶变出彩、历史文脉永传下去。”(记者白骅、潘阳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