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 | 不得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不合理价格差别待遇!

时间:2022-03-07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协会 责任编辑: 帅文

  1四部门: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图源/央视新闻)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此外,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和消费者等主体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规定》明确了具体要求,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以及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详细阅读>>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1

  大数据“杀熟”如何解?

  不得实施差别待遇

  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去年10月,腾讯、华为等20余家App运营企业承诺将严守用户个人隐私边界,保护用户公平交易权,不利用大数据“杀熟”。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

  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

  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的算法模型,已成为备受诟病的网络消费和娱乐现象。

  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立梅认为:

  “规定提出要防范出现此类情形,需要相关企业切实做好算法的评估工作,从算法推荐的逻辑、面向的用户群体、浏览和消费行为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何延哲建议,必要时还应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价和评议,以保证评估的中立性。

  2

  刷量控评影响网络舆论?

  确保算法公开透明

  一些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开展个性化推荐、热点榜单、信息发布等活动时,还存在影响网络舆论的现象。

  根据规定:

  “针对微博存在的刷量、刷榜、控评等干扰、扭曲真实的用户声音和信息传播等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整治。”这些问题屡禁难绝的背后,也有真人刷榜行为比较难发现、对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相关黑灰产难以从技术上禁绝等困难的存在。

  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认为:

  3

  未成年人等群体权益如何保护?

  精细化满足不同群体诉求

  “网络为未成年人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林维认为,未成年人存在认知、判断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型等特点,针对性过强的算法推送内容有可能引发各种不良效果,也可能导致沉迷网络现象。

  对此,规定提出:

  规定考虑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

  专家指出:

  在日益多元化、基础化、普及化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情况下,规定精细化、有侧重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将更好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等群体权益,引导算法应用遵守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

  4

  监管如何落地落实?

  着力完善治理体系

  当前,算法等新技术新应用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专家认为,规定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管体系,统筹各方建立完整制度链条,形成算法治理长效机制。


  为规避风险,支撑规定落地实施,必须要加强算法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建设算法推荐服务备案、算法安全评估、算法安全风险监测等平台,提升算法推荐技术监管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