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共叙红山文化 共书崭新故事——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侧记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用一句话阐述红山文化确立的文明礼仪和秩序在不断发展、延续和融合下,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重要内容。
9月22日至23日,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在“红山文化”命名地和重要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举行。
盛会下,首次公布的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及冢内出土迄今体量最大玉龙成为这场高水平文化盛事的焦点。
盛会下,红山文化这一重要且独特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在多元视角下再度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研讨中心,妥妥占据活动“C”位。
随着会议日程逐一进行,一次对红山文化内涵的再丰富、再拓宽的大讨论精彩上演。
22日上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党郁公布了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最新考古发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河北、辽宁等地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马鞍桥山遗址、半拉山墓地、彩陶坡遗址、刘家梁遗址的考古挖掘保护工作汇报新进展新成果。当日下午,“大家论红山”交流探讨精彩呈现,专家学者纷纷以各自角度阐述红山文化的深远意义,对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和探究方向进行了分享讨论。
“集中发布如此多的红山文化重要考古发现十分‘解渴’,为红山文化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文瑞说,红山文化拥有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出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都表现出与其他文化存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密切关系,希望各地能加强文化交流,共同发掘红山文化的丰富内涵。
红山文化是“多元一体”中重要“一体”。“一体”所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万河归海、同心聚力的特质、神韵和气度,在这些方面,红山文化都具有典范意义。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认为,红山文化并不孤立,而是展现出鲜明的开放、包容特性。“红山文化在孕育形成期间,汲取了中原仰韶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虽相隔千里,但没有阻隔两种文化的交流沟通。”
23日,与会人员前往赤峰博物馆、元宝山积石冢遗址、红山后遗址、红山文化博物馆、魏家窝铺遗址实地参观考察。
新发掘的元宝山积石冢遗址恢宏壮阔,令人惊叹,这里是内蒙古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也是内蒙古首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M15出土的玉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大家实地察看遗址发掘区,详细了解遗址发掘、研究管理、文物修复保护等工作。在敖汉旗下洼镇设置的临时展厅,200余件文物迎来首次展出,玉龙、凌家滩文化玉冠饰、斜口筒形器……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曾经是古人所用器物,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我们的精神追求。”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宝玉说,红山文化出土了很多龙形玉器,龙精神、龙文化和龙图腾影响着中华民族,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起着凝聚性作用。
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是为了开启最长远的未来。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源起注入动力;五千年后,红山文化的核心地再次将文化传承的火花点燃。
“在赤峰到处都可以看到红山文化元素图案以及众多以红山文化命名的实物,显示出社会各界对此非常重视,对下一步红山文化的发掘、研究、宣传开辟出更好的前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郭大顺说道。
红山文化,这一西辽河史前文明的辉煌代表,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如今,红山文化正在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为全区各项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记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