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时间:2025-10-05 来源: 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 秦铭明

  “十四五”期间,浙江对标“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要要求,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强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全国第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今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浙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能力提能升级

  9月29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202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2000亿元的省(直辖市)有6个,浙江(2901.4亿元)居全国第四;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有7个,浙江(3.22%)创历史新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浙江扬长补短、夯实创新策源力底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新月异。

  面对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面对铸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需要,“单打独斗”“包打天下”行不通。“十四五”期间,浙江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高校院所人才的创新要素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带动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均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

  平台的建设,推动了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从1到10再到100”的突破——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研发的四足机器人“白犀”,打破该领域百米冲刺吉尼斯世界纪录;“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成功,开启我国“太空智能计算”新纪元;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2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这些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是浙江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案例。

  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以占全省约1%的地域面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6条科创走廊集聚了全省100%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9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0%的“双一流”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在这些创新策源地的牵引作用下,创新型城市群加快建设,2024年,浙江9个城市登上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数量全国第三。

  创新能力提能升级,离不开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在浙江,有个“5个百分之八九十”的现象,指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总量的80%至90%。企业创新成果正不断涌现。今年5月,杭州纤纳光电以独立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在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关于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涂层革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该技术实现了平方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推动该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当前,科技突破与产业迭代正加速融合。据悉,为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浙江已组建了53家由吉利集团、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整合了377家单位的创新资源,基本覆盖全省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高原”之上起“高峰”。

  营造最优创新生态

  “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浙江的创新活力,源于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

  “有求必应”与“无事不扰”,是浙江与杭州在营造创新生态过程中淬炼出的宝贵经验。通过精准施策——给政策、给项目、给资金、给市场,浙江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链。无论土还是洋、院还是校、“大厂”还是“小而美”,只要种下一枚种子,就有机会长成一片森林。

  五年来,浙江步步为营,耕耘好这片创新的“黑土地”。

  在人才引育上,更显开放与务实。浙江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刚性门槛,以实绩、贡献论英雄;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重点赛道,选聘“科技副总”1787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惠及企业7500余家,释放人才评价名额4.5万余个,并在全国推广,将用人自主权真正交还市场。

  在评价体系上,更以质效、贡献为导向。“十四五”期间,浙江印发《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深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的若干意见》等,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部署上,旗帜鲜明地坚持“谁能干让谁干”的原则,让科学家敢于挑战创新“无人区”,敢于投身高风险的基础前沿研究。

  当前,浙江科技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形成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新格局。全省重点研发项目支持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近30%,青年科技人才主持或参与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占比达80%,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对具有潜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重大支持,真正做到不唯资历、唯才是举。”湘湖实验室研究员、传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生物产品研发主任工程师陈晓超自2023年归国以来,便得到了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政策的支持,他感慨地说:“正因为这份信任,我才更有勇气迈开步伐,尝试过去不敢尝试的、更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面对新的“成长的烦恼”,浙江不断冲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科技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浙江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在顶层设计上,浙江率先破题。贯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形成强大统筹合力。

  五年来,浙江为科技创新拆掉了各种无形的栅栏。破解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烦恼,全省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司法保护等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建设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2家,19个中试平台入围工信部重点培育名单,设立全国首家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鉴证中心,首创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做法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完善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久前正式施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预算“原则上只增不减”,且财政科技资金增幅需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据了解,2024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886.51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为18.4%(累计法),实现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

  新目标承载新梦想,新征程充满新希望。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十五五”时期,浙江将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深化完善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能力、人才引领能力、科技治理能力等“5个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何冬健、王雨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