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绽新彩 “法治信访”暖民心
“原来反映问题要跑多个地方,现在动动手指就能上传,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南昌市民张先生由衷感慨。这背后,是“十四五”时期全省信访系统扛牢“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政治责任,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工作改革创新所交出的亮眼答卷。
信访工作,一头牵着百姓冷暖,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一头系着国泰民安,发挥着社情民意“晴雨表”和社会稳定“减压阀”的关键作用。过去五年,全省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蹄疾步稳,化解信访问题成效显著,信访形势持续向好,为维护群众利益、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源头治理 筑牢社会和谐“第一道防线”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前端哨所,也是化解纠纷的关键战场。将矛盾化解于未然,解决在基层,是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
在赣州,创新的“五微”治理模式和“如我在访”行动,让超过70%的信访问题在县级及以下得到有效解决,基层的吸附能力和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吉水县打造的“息访息事、无忧无讼”多元调解平台,整合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及劳动仲裁等资源,依托熟悉乡情、勤于走访的基层力量,成功解开了群众心中的“事结”与“心结”。上栗县的“屋场贴心会”直接开到群众意见集中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性循环。都昌县的“五老”红色信访调解队,以德高望重的“中间人”身份,公平公正地“开门坐诊”,零距离听取诉求。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的“调解有良方”工作室及系列特色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对人、说上话、办成事”……
这些鲜活实践,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五年来,全省信访系统纵深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将信访工作深度融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从诉求受理、研判预警、事项办理到协调调度、管理评价、督办问责的全链条机制。据介绍,全省100个县级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全部入驻综治中心,基础得到夯实;每年开展的拉网式、地毯式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成功将9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两级。
强化法治引领 打造规范高效“信访快车道”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信访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是提升治理效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今年3月,群众喻某某将一面锦旗送至省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感谢中心依法依规、耐心细致地化解其与运营公司的赔偿纠纷。接到群众诉求后,该中心迅速核实,组织多方调解,既宣讲法规,又疏导情绪,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这个案例正是我省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切面。近年来,我省创设“三个一”工作推进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信访工作法治化落地落实。“一办五牵头”机制实体化运行,确保事事有人管、依法办;“一件事”闭环管理模式,明确了一个口子交办、一个主责单位负责、一套程序办结,权责清晰;“一张网”信息化平台,汇聚全省信访数据,实现智能统计、透明管理和风险防范一网统管。特别是“智能直转+全流程闭环管理”试点,实现了初次信访事项一键直达有权处理单位,大幅提升办理效率。试点通过打破与省委民声通道、省政务服务中心等平台的信息壁垒,数据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注重系统施策 构建齐抓共管治理大格局
面对复杂多样的信访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打好“组合拳”。在地域上,我省注重精准发力,针对不同市、县(市、区)特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全省基层治理能力整体跃升。在领域上,我省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每年聚焦房地产、劳动保障等1至2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啃下了一批“硬骨头”,有效减少了行业性、群体性问题的发生。
制度创新是系统治理的支撑。省级层面出台数十项综合与个性相结合的制度规定和工作规则,创新建立“随件评、集中评、终必评”机制,以改革利器破解深层次障碍。南昌市的“法治化负面清单”构建了责任闭环;上饶的“E呼即办”实现了快速响应;宜春市袁州区的信访听证制度让复杂矛盾在阳光下化解……各地特色鲜明、协同并进的实践,共同打造了上下联动、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熊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