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必须净化网络生态
7月2日,国家网信办通报了一批涉企网络“黑嘴”典型案例,涵盖恶意诋毁企业形象、散布不实信息、泄露商业秘密、假冒企业身份等多类网络乱象,相关账号均被依法依约处置。这是“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重要进展,体现出整治“黑嘴”已逐渐从个案打击走向系统治理。
被通报的账号或借企业产品质量炒作话题,或造谣企业经营事故,或直接要挟敲诈,甚至还有账号假冒企业家本人开展商业营销。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在流量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机制的漏洞进行虚构、夸大和操纵,进而干扰企业正常经营、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对于此类扭曲事实、恶意攻击的有害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整治。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黑嘴”往往只需少数人操作,却能凭借话术包装与平台算法加持,在网上迅速掀起风浪,动辄影响大型企业的声誉甚至生存,也给营商环境带来了深层次的不确定性。
当前,国家网信办将整治涉企“黑嘴”作为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明确一个日益清晰的治理逻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监管真空,营商环境良好与否,网络舆论生态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过去,谈优化营商环境,社会各界更多聚焦于税收、融资、准入等“硬环境”问题,网络空间的秩序、信息传播的公正性,一度未能受到充分重视。如今,随着舆论场运行机制的演变,网络舆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从边缘走向核心。一段恶意剪辑的测评视频,一篇造谣抹黑的网络檄文,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品牌危机。如果网络空间上的这些“黑嘴”得不到遏制,企业自然难以安心经营、稳定预期,营商环境也就谈不上理想。
整治“黑嘴”,实质上是在纠偏网络舆论空间的失衡状态,划定表达边界,建立清晰预期。这类整治针对那些以伪造事实为手段、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以损害企业为代价的恶意攻击行为。网络舆论当然可以质疑企业、批评企业,但一切质疑与批评必须以真实为前提、以证据为基础、以责任为约束。此次被曝光的账号,大多存在捏造细节、编造数据、虚构案例等问题,其行为已严重突破合法表达的边界,依法依规处置有据可循、势在必行。
今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中,“权益保护”被设为专章。该法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置恶意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信息传播者发布涉企信息时,必须履行基本的法律与社会责任,不能以任何借口逃避应有约束。
今天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企业塑造品牌、与公众互动、获取用户反馈的重要阵地。越是开放与多元的传播环境,越需要制度保障。整治“黑嘴”,不是限制正常的监督,而是要杜绝少数人利用舆论破坏市场环境。只有建立清晰的规则,让所有人看到对企业造谣抹黑要付出代价,国内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才能建立对长远发展的信心,营商环境也才能真正“清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