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奋勇争先“郑”当时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值盛夏,郑蒲港新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项目工地施工战鼓正酣,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实,一张张民生清单绘就幸福图景,激发着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近年来,郑蒲港新区锚定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目标,以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性抓手,紧盯“大港口、大物流、大外贸”持续发力,坚持运用“七未”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郑蒲港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未来,新区将持续运用“七未”理念统筹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产业、做优环境、做活经济,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更大力量。
加快项目建设 积蓄发展后劲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紧盯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七未”理念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密切关注企业投资意向,全力推动在谈项目快签约、快落地、快转化,今年上半年成功引进中联重科智能物流装备、新能源PACK电池等项目28个,总投资58亿元,其中签约重大项目2个。
依托“领导班子包抓+责任单位落实+工作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实行“周调度、周分析、周督办”,构建项目从招引到投产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12个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68.7%,开竣工率分别达66.7%和40%;134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72%,开竣工率分别达85%和70%。
发挥平台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
日前,马鞍山综保区内,众力智能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作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新能源叉车关键结构件及整车的企业,众力智能上半年产值达6900万元。目前,企业正开足马力,全力冲刺年度目标。
众力智能的蓬勃发展,是马鞍山综保区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马鞍山综保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今年1-6月,马鞍山综保区完成外贸进出口额5.63亿美元。重点招引保税型项目,成功落地众叉保税物流、云航保税物流等2个“保税+”项目。跨境电商实现突破性增长,截至6月底,马鞍山综保区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额达1326.09万美元,较去年全年增长196%。
与此同时,依托郑蒲港“大港口、大物流”优势,马鞍山综保区不断深化“区港联动”,拓宽外贸物流渠道,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保税物流进出口实现连年增长。
强化科技创新 驱动产业升级
安徽省富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贴片电阻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企业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
“往年6月到8月是生产淡季,但今年夏季的订单已排满。”富捷电子行政总监贺海俊介绍,今年公司订单充裕,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增加,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贺海俊表示,得益于近年来公司一系列技术改造,目前全流程生产线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
创新是第一动力。新区依托马鞍山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共建科技研究中心和概念验证中心,同时结合企业需求,匹配科创要素,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新区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强政策学习研究,加快企业梯次培育,完善相关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突出生态优先 建设美丽新区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心守护长江生态,绘就诗意生态画卷。
坚持规划引领,严格划定长江岸线保护范围。在严把项目准入方面,新区在招商阶段即实行生态环境预评价,对不达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
大力实施长江沿线“建新绿”行动,建设护堤护岸林、全面实施岸线复绿,提升森林质量,绿化美化沿线村庄,构筑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大林业工作力度,落实林业“三增”目标和林长制,推动沿线兴林护林,确保林业可持续“常绿”。
此外,还以争创“最干净城市”、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用民生之笔挥毫泼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推进乡村振兴 迈向共同富裕
在姥桥镇姥长村“苇塘人家”水上餐厅,服务员正忙着择菜、洗菜,厨师在厨房配菜、炒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本村服务员许正花说,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一举两得。该餐厅是姥长村田园综合体的重要配套项目,采用“村集体+餐厅+农户”的经营模式,既能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又能有效盘活村内劳动力资源,为本地村民增加务工收入近40万元。
在白桥镇白桥街社区“白渡千莲”莲子种植基地内,500亩荷花盛放,莲蓬陆续成熟进入收获期。“我们基地种植的水果莲子不仅吃起来鲜嫩爽脆、口感清甜,还能清热解火,是纯天然的健康食品。”社区党总支书记吴秀舰介绍说。2025年年初,社区依托本地水面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基地每亩水域可产优质莲子4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计算,年产值超过300万元,纯收益达60万元。社区通过党员、民兵志愿者带头参与,吸引50余名劳动力务工,年人均增收2.8万元。
近年来,新区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郑蒲港样板,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 柴胜松 通讯员 丁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