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沙——来自“三北”工程攻坚战一线的内蒙古报告】浅埋滴灌”精准“解渴”

时间:2025-08-23 来源: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 秦铭明

  初秋时节,阿拉善盟的大地上蒸腾着热气。从额济纳旗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抵达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路两旁平坦的沙地上种满梭梭,一根根黑色的滴灌带沿苗木行间铺设,将生命之水精准送达每一株梭梭的根系。

  “这里是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额济纳河片区,是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战略、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关键战场之一。我们在这里人工种草6万亩,现在已经全部完成栽种,正在进行养护工作。”额济纳河片区负责人关新伟介绍,项目由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推进,中国建筑一局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承建,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这是一片以裸岩石砾地为主的土地,土层薄弱、保水性较差,且当地气候条件极为干旱,平均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00倍。要想种下树苗,并保证其成活率高绝非易事。

  经过多次研究比对,当地选择了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1年生梭梭品种,作为固沙保土、生态恢复的核心物种,并引入“浅埋滴灌”技术,为脆弱生态下的人工种草提供了关键支撑。滴灌带沿树木行间铺设,被浅埋于地表下3至5厘米处,滴头间距为4米,确保水均匀分布到每棵树苗的根部,如同隐形的“毛细血管”,有效规避了烈日的“蒸发掠夺”。数据显示,传统洒水车漫灌每亩需水2.55立方米,浅埋滴灌仅需0.666立方米,减少了73.08%的用水量。“每一滴水都精准抵达根部,这是干旱区种活树、保住绿的命脉所在。接下来我们打算继续优化滴灌方式,引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定时定量浇水,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并配备湿度传感器和压力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水压,调整浇水量。”项目区工作人员介绍。

  微风拂过,成排的梭梭苗在滴灌带间轻轻摇曳,嫩绿枝丫在广袤沙地上涂抹出点点生机。曾经一览无余的裸岩石砾地,如今已被日渐稠密的绿色绸带覆盖。浅埋滴灌的魔力不仅在于节水,更能显著提高梭梭的成活率。持续均匀的水分供给促使其根系深扎,增强了抗旱韧性;同时避免了传统漫灌引发的土壤侵蚀与盐碱化风险,为贫瘠土地积累了恢复的资本。

  “借助这些有力的栽种和养护方式,额济纳旗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2021年至2024年,额济纳旗‘三北’六期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30万亩。仅2024年一年,就高质量完成生态治理任务123.5万亩。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沙漠扩张,防止其与周边沙漠形成合围之势,2025年,额济纳旗计划治理总面积92.17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28.57万亩,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8.43万亩;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0.14万亩。”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布和巴特尔介绍。(记者 李超然、孟和朝鲁、程英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