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间,乡村蝶变

时间:2025-10-0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秦铭明

  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展示。

  2023年7月到2024年11月,浙江省作协组织20多位作家,深入全省各地乡村,用文学的视觉和尺度,观察和呈现“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的实践,后又选取其中的14篇作品汇编成《之江新绿:“千万工程”的诗意记述》一书。

  这些作品,从体裁上看有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从地域上看涵盖浙江诸多地市,切入点也各有特色,包括乡村经济、非遗、历史、文化等。几乎所有文章都提到一点,那就是浙江农村的新。这个新,从外看,指的是面貌,美、漂亮、赏心悦目;从内讲,指的是内核,是科技,是理念,是运营模式,是人与土地的新型关系。

  以报告文学《稻香》为例,它写的是杭州余杭区的永安村。余杭区是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2017年GDP即达1695.13亿元,而其下辖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永安村,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仅有28.5万元。如何将永安村打造成一个美丽、富有且充满活力的村庄?区里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决定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CEO,也就是乡村职业经理人。最后选定的人叫刘松,安徽芜湖人,大学读的是动物科学,第一份工作是养猪。刘松来这里,先做了3件事:第一件,将村里800亩稻田生产的稻米制作成米酒、米糕、锅巴、月饼等产品;第二件,从插秧到稻子收割,做了十来个和稻田有关的节日,如收割节、稻田艺术节、稻田美食节、稻田婚礼、稻田电商周等,把外面的客人吸引进来;第三件,利用地域优势,通过阿里巴巴等平台,将永安村生产的产品推销到网上去,甚至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成为带货主播。到了2024年,永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近1亿元。一个接近寂静、衰败、荒凉的古老乡村,变成美丽的、活力涌动的、到了节假日车都开不进去的现代乡村。这是理念的转变,更是现实的蜕变。

  书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海的那一边》中的浙江黄鱼养殖第一村高泥村,从跨海大桥到斑斓海岸再到海上牧场,一潮又一潮,20年走出了上百年的改变。《出走与归来》里,从土耳其回到家乡温州驿头村、参加乡村建设的程建兵实话实说,除了对故乡的感情,最重要的是他在家乡看到了机会,比外面世界更多更大的机会。《遇见兰心》中,公厕改造这个“天大的小事”,经由一群90后年轻人之手,变成一项充满想象力的事业。《画外桐坞》里,当艺术和茶村产生关联,泥土气息和人文内涵相互作用,一个小村庄有了别样的诗情画意。

  “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脚下的土地变了模样,我们看待这片土地的眼光也在发生变化。浙江的乡村,正在变成科技手段、商业模式和艺术思维的试验场和展示厅。希望大家来浙江的乡村走走,看一看这里的新,看一看这里的绿。(哲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