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辉:为高铁列车装上国产“膝盖”

时间:2024-12-09 来源: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 秦铭明

  如今,谈起一年多前印尼雅万高铁开通运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管益辉仍激动不已。

  雅万高铁是我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典范之作。列车上的关键部件——轴箱体,就出自管益辉团队之手。

  管益辉常年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核心部件数控加工和调试工作,带领团队研制轴箱体,成功为高铁列车装上国产“膝盖”。

  前不久,全国总工会公布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管益辉名列其中。

  建成柔性加工生产线

  高铁列车要想跑得又快又稳,轴箱体的品质至关重要。

  什么是轴箱体?管益辉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汽车靠轮子转向,而在轨道上跑的动车组靠转向架转向。我们常把转向架比作高速动车组的腿或底盘,连接转向架构架和轮对的关键零部件,就是轴箱体。”

  管益辉与轴箱体“死磕”了近20年,对其构造和功能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轴箱体负责传递动力、支撑车体,被称为动车组的“膝盖”。但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列车上装的“膝盖”,很多系进口产品。

  “要让高铁用上国产‘膝盖’。”管益辉说,2005年底,他和团队走上了研发轴箱体的创新之路。

  最初,轴箱体以单机生产工艺进行加工制造。“流转9台设备、历经12小时、15人参与才能加工一个轴箱体,生产周期长,效率不高。”他说。

  2010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启动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建设,管益辉被选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生产线安装调试、优化创新等工作。如何使这条生产线具有“柔性”,是管益辉和团队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

  白天工作学习,晚上做笔记、查资料,管益辉与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成百上千次试验,一点一点“啃”下技术“硬骨头”,使生产线提前投产应用。经过此番磨炼,管益辉团队逐渐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轴箱体柔性制造团队。

  经过持续优化,公司轴箱体柔性化批量生产实现重要突破,单件产品加工时间由12小时缩至1.5小时,生产效率提升8倍。

  突破分体式技术难题

  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成功运行后,新的挑战又来了。

  “轴箱体最初是整体式的,但在拆卸检修过程中,我们发现分体式是更适合的结构。若将轴箱体分为上、下两个箱体,在检修更换轮对时,就可大大降低检修成本。”管益辉说。

  2012年,公司启动研制复兴号动车组,决定依托这一项目自主研发铸钢分体式轴箱体。

  不过,分体式轴箱体研制难度极大。回忆攻坚历程,管益辉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死磕’。我们一遍一遍画图纸,用废旧件验证,熬到半夜下班是家常便饭。”

  重重验证后,管益辉提出新的加工工艺建议。为验证这一工艺能否达到设计精度要求,管益辉带领团队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各类试验验证工作。

  最终,这一精度极高的加工和微变形控制工艺成功通过专业验证,新研制的分体式轴箱体全部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如今,分体式轴箱体已应用在复兴号动车组上。

  近年来,管益辉带领团队围绕轴箱体加工,研发轴箱体装夹先进操作法、轴箱体同轴度检测法等技术55项,完成攻关课题127项,获授权专利37项。

  打造素质过硬的工匠团队

  作为中车火车头金蓝领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管益辉善于在工作中发掘和培养技能人才,带出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工匠团队。

  “我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研究明白。”管益辉的徒弟李启士说,2009年管益辉与他结为师徒。在师傅的引导下, 2013年李启士参加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获得团体金牌。

  这些年来,管益辉响应打造“三师型”(技师、工程师、讲师)人才队伍的号召,悉心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培养技能人才40多名。其中,技师、高级技师20余名,中车技能专家9名,央企技术能手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我希望年轻人不断学习,早日成为复合型人才,用技能报效国家。”管益辉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