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鄂托克旗:“五维发力”打造北疆文化建设新样板
盛夏时节,鄂托克草原芳草如茵、马兰飘香。连日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文明实践我行动・文化惠民暖人心”百日消夏系列活动成为夏日里的文化狂欢,露天电影场场爆满、歌舞擂台好戏连连,有13.2万人次参与其中。
鄂托克旗立足地域禀赋与历史积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北疆文化建设,以精品创作、遗产保护、文旅融合、文化服务、文明互鉴为发力点,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人文与生态共美的文化发展新画卷。
精品创作文艺之光闪耀草原
在鄂托克旗,文艺创作始终是文化繁荣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张冰剑创作的散文《牧马人救马》被国家级刊物《海外文摘》选发;《歌声飞扬的鄂托克》《先辈的足迹》《同心弦音》等近70部文艺作品竞相涌现,在全国各大舞台绽放光彩;交响乐《瀚漠长歌交响诗》入围中国音乐金钟奖;《创新版鄂尔多斯妇女头饰》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作品;创作完成百米诗文书画长卷《一往无前驰骋草原,鄂托克旗弘扬蒙古马精神诗文书画百米长卷》……这些作品成为一张张展现北疆文化的亮丽名片。
鄂托克旗修订了《鄂托克旗文学艺术激励扶持工程实施办法》,构建起“资金扶持+平台搭建+人才培育”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催生出263部涵盖文学、美术、音乐等多领域的精品力作。
遗产保护文化脉络赓续传承
鄂托克旗深厚的历史底蕴,沉淀在古老的文化遗产、传统的非遗技艺之中。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沙井图遗址、汉代八一水利墓群等42处不可移动文物,让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重见天日。对“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实施四期危岩体加固与抢险加固等本体保护工程,借助数字化技术对19个洞窟进行全息扫描,采集超10TB珍贵数据,琉璃瓦当、青砖、铜镜等文物的出土,更让石窟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如今,近7000米的防护围栏、76座保护碑与240块公示牌联动24小时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站岗”。
鄂尔多斯乃日作为自治区首批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鄂托克旗通过构建“1基地+128文化户+184文艺队”的立体传承网络,2000余名农牧民化身非遗代表性传承者,每年在鄂托克大地上开展1000余场文艺表演。
目前,鄂托克旗已拥有14项自治区级、4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蒙古族皮雕、传统奶食品制作技艺到蒙医针灸疗法,非遗类目如璀璨星河,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多彩图谱。
文旅融合项目牵引展现活力
鄂托克旗以重大项目为引擎,带动文旅产业活力焕发。
建设全区首个北疆文化民歌主题公园,采集550余首原生态民歌与40余首漫瀚调,经数字化处理后,作为公园内互动点歌屏、声景步道的“流动音符”,让游客在漫步中聆听北疆文化韵律。
特别是以自治区打造“旅游四地”为契机,推动鄂尔多斯乃日音乐小镇建设。依托乌仁都西山、草原天路、桃力民抗日根据地遗址、百眼井群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打造生态旅游民宿集群、红色国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研学体验等特色功能场景。此外,今年将持续推出草原音乐节、暖城那达慕大会等活动,借助活动效应提升地区影响力,带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文化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品读鄂托克”全民阅读品牌全面推开,127场线上线下阅读活动,吸引8.6万名读者徜徉书海,牧民布仁吉雅更凭借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贡献,荣获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称号,成为文化惠民成果的生动注脚。
去年至今,“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全年奔赴嘎查村、社区开展100场以上的基层巡演。37场美术展、摄影艺术展走进百姓视野。
从农村牧区到城市街巷,鄂托克旗的文化阵地如繁星点点,鄂托克旗已建成文化馆、文化站等各类文化阵地318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硬件设施升级方面,启动旗文化馆改造提升项目,投资2000万元打造集文化体验、非遗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推动公共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
平台赋能北疆文化声名远播
鄂托克旗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北疆文化“走出去”。
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鄂托克旗凭借“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的千年底蕴、“肉中人参”阿尔巴斯山羊肉的独特风味,以及“百眼井群”等特色文旅资源,吸引全球目光聚焦。
鄂托克旗通过举办“绒”耀全球·名“羊”四海·登峰“藻”极鄂托克旗国际螺旋藻产业发展会议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品牌发布会,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国际性会议,全方位宣传推广鄂托克旗名优特产品及地域文化。
在数字技术浪潮下,鄂托克旗以“草原村播”为抓手,组织广大农牧民群众、各行各业工作者化身主播。在直播镜头里,阿尔巴斯山羊肉的传统烹饪技艺、蒙古族长调的悠扬旋律、桃力民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故事,跨越地域界限,让鄂托克旗的北疆文化IP蜚声海内外。(记者 毛锴彦)